什麼因素決定您在職場的重要性呢?我知道你想到的可能是「你的價值」— 只有成長才能不斷增值。您看完整篇文章後,你很可能會覺得:「這個我早就知道了呀!」可問題在於您所謂的增值,不一定等於您的價值,因為你和我們所有人一樣,「一不小心就會忘掉最重要的客觀評價」……,注意「客觀評價」這四個字。
最重要的事,總是最容易被人們忽略
手機的最重要用途,用它與這世界產生更多、更好的聯繫。其實,與這世界產生強聯繫,是增強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。可是你看看周圍就知道了,絕大多數人正在用手機全方位切斷自己與這個世界的真正聯繫 — 與人溝通,就知道,錯誤的引導及慣性的習慣,扭曲了最重要的價值。
你很勤奮、努力,為什麼還是不被重用?
人們在各個領域都有這樣的傾向:動不動就忘了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。現在,回到原本你就應該知道的答案上:在市場上,決定價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。
我猜,看到這裡,你又其實早就知道這個答案,只不過過一會就一不小心把它忘得一乾二淨了。
千萬不要以為價值和成本完整相關,其實它們只是間接部分相關。人們出錢購買一個產品,是因為他們真的需要,而不是因為那個產品的製作成本有多高。假設你有一個產品,在我購買它之前,你的一切成本都和我無關,你的情懷也和我完全無關;我不會用你的成本來衡量我應該用多少錢購買,衡量我該用多少錢購買的主要標準實際上是我的支付能力—依然與成本無關。另外,如果我是為了情懷而掏腰包,那麼我的支付行為應該稱為「捐贈」,而不是「購買」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很多人的絕望其實都有一致且清楚的解釋了。
天哪,我這麼努力,我這麼勤奮,可為什麼這麼慘?!也許很無情,卻是事實:這世界不需要你。
做人,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人;做事,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;做產品,就要做真正有用的產品……這是很樸素的道理,也常常是「一不小心就被忘掉的最重要原則」。
你如何才能變得更值錢呢?答案很簡單啊 — 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!
剛才提到這麼一句話,你可能沒太注意:這世界產生強聯繫,是增強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。
現在你反應過來了嗎,為什麼少數人明顯比大多數人更幸福,而且幸福程度高出很多?解釋很簡單:他們與這個世界有更強的聯繫。更為清楚且深刻的解釋是:他們身處的世界真的很需要他們。那個世界更需要他們,於是,那個世界會自然而然地更重視他們,甚至不惜高估他們 — 就這麼簡單。
被真正需要是很難的事情,否則為什麼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呢?只要做到被真正需要,生活中的大多數煩惱都可能因此煙消雲散。
你給老闆打工,如果對你的老闆來說,你在給他打工的人裡是最有用的那個,那麼你的收入、待遇最終一定是最高的—跑不了。你談戀愛,如果對你的戀人來說,你是最有用的那個(而不是膚淺地「覺得最重要」),那麼他就不僅是「愛你」那麼簡單了,他最終一定會「離不開你」—跑不了。你做產品,如果對使用者來說,你的產品是最有用的那個,那麼你的產品最終一定是最受歡迎的—跑不了。看看 LINE pay、支付寶就知道了。為什麼它們在行動端用戶數量最多?因為對那些用戶來說,它們最有用──就這麼簡單。
如果你覺得「成本決定價格」,那你就會不由自主地「不惜一切代價」去做事 — 當然,你也更可能成為「對你付出了這麼多,你卻沒有感動過」那種類型的憂男怨女。
如果你反應過來了,明白原來真正決定價格的是需求,那麼你很快就會發現,你需要為之努力的完全是另外一個方向。
在我個人的世界裡,我對這一點有極為清晰(也可能是更為清晰)的感受。前面提到過,我天天琢磨自己寫的東西對別人是否真的有用,其實就是「需求決定價格」這個價值觀的徹底實踐。
由於「對別人有用」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,所以,我在寫作過程中甚至放棄了絕大多數的修辭,只留下不可或缺的兩種 — 類比和排比。「文筆」對我來說根本不重要,因為它對我的讀者來說根本不重要,因為我不是來教作文的。對我的讀者來說,最重要的是:我花時間、花精力甚至花錢讀到的東西,最好能給我帶來真正的變化(這是「有用」的另外一個說法)。別說修辭了,有時為了達到「真正對讀者有用」這個目的,我連傳說中必須要有的「簡單清楚的結構」都放棄了,且不惜付出被認為「囉唆」、「重複」的代價 (重要的是要重複說三次)— 因為有些重要的內容,就是需要透過反覆陳述才能說清楚,從而讓讀者弄明白、做得好。
想清楚 5 件事,成為「真正被需要」的人
讓我們稍微聚焦一下。先聚焦到自己的生活上。我們身處的世界,其實主要是由人構成的。當我們希望自己被身處的世界真正需要的時候,只不過是希望自己被身邊的人(準確地講,是那些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人)真正需要。
那麼,你就要花時間琢磨一下:
- 他(他們)真正的需求是什麼,最需要的又是什麼?
- 我是那個能夠滿足他(他們)的需求的人嗎?
- 如果我能,我有沒有可能成為必需?
- 如果我不能,我怎樣才能?
- 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滿足他(他們)的需求嗎?
你有沒有真正深入思考過這些看似簡單,甚至很多人乾脆認為「沒必要」的問題呢?事實上,很多人(其實是絕大多數人)從未認真思考過。他們只會在被告知自己不被需要的時候惱羞成怒,卻從來不知道癥結究竟在哪裡。
最後一個問題,其實挺深刻的。很早我就知道所有「有趣的人」都是被需要的,可是當我認真問自己:「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滿足這個需求嗎?」我得到的答案是:「真的未必。」轉念想想,「做一個被認為有趣的人」和「自己活得有趣」真的是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。
不僅如此,為了做到前者,後者還常常要受到損害。對我來講,這多少有些得不償失,所以我早早放棄了這個方向,然後「瞬間」發現,原來有很多人特別擅長「被認為有趣」。如果這世界真的需要他們,那麼已經存在的「他們」也足夠多了,多我一個或少我一個根本無所謂。於是,我更覺得自己的選擇比較合理了。
以「需求」為起點思考,能為自己帶來更高的價值
還有一點就是:從「需求」出發,不管是「真的需要」,還是「覺得需要」,我們都能看到這個世界的更多真相。
例如,星座這東西在我的世界裡是「沒用」的,甚至是「沒必要存在的」。但睜開雙眼,看看大千世界,有那麼多人在討論和研究這個東西,甚至按這個東西的「原理」指導自己的選擇。這個現象清楚地告訴我:無論我如何作想,星座這個東西還是有很大需求的(不論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),所以,我即便不信星座,也沒工夫「討厭」星座。
拿出你常用的本子,寫下一句很樸素的話: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。
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最被需要的事情,那麼你就是最被需要的。我們已經講過,「最被需要的」實際上總是被高估 — 這是幾乎永恆的現象。
換位思考,是提醒你以「整個世界」的角度去思考
人們在提到「換位思考」的時候,「換位」的對象通常是指另外一個人。我在提到「換位思考」的時候,「換位」的對象通常不是指某個人,而是指整個世界。
你要深入思考的,不僅是站在對面的某個人會怎麼思考,而至少是「這一類人會如何思考」,甚至是「大多數人會如何思考」。畢竟我們剛剛討論過:這世界主要是由人構成的,你瞭解的人的類型和數量越多,你對這個世界就越瞭解,你就越容易明白這世界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。
不要抱怨這個世界。馬克.吐溫說得好:
讓你陷入困境的,並不是這個世界;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,是這個世界最終並非你所想像。
本文源自於經理人月刊
留言列表